收藏本站 丨

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土壤分中心

历史沿革

history

CERN建设初期,根据院领导和CERN总体设计组的规划,明确CERN采用三层次的组织结构,即生态站、分中心和中心,依据学科的需要分别挂靠学科力量较强、基础好的4个研究所。水文分中心挂靠在地理所;大气分中心挂靠在大气所;土壤分中心挂靠在土壤所;生物分中心挂靠在植物所。分中心是网络的结点,主要任务是对观测的数据质量进行控制,制定与维护各站测试项目的标准与规范,进行人员培训 。

1992年,依托于南京土壤所的土壤分中心正式成立。土壤所领导非常重视,专门腾出一座实验楼给分中心使用。在原计算机室的基础上,抽调了从事规范标准、计算机数据管理、分析测试技术等一批人员分属于土壤分中心。土壤分中心第一届主任由分管副所长马毅杰担任,此后张佳宝(1994~1995)、周慧珍(1995~1999)、杨林章(2000~2004)、孙波(2004~2008)分别担任过土壤分中心主任。

1990~1995年,土壤所和分中心组织了蒋能慧、张连第、刘兆礼、谢鹏、陈怀满、高以信、姚贤良等二十多位专家参与刘光菘研究员负责的“试验、观测与分析数据规范化与标准化”课题。按照编写标准方法的要求,多次讨论、反复论证、取得共识,兼顾学科发展水平和科研需求,编写《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该书由中国标准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发行。1993年~1998年,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网络进入建设阶段,土壤分中心承担了CERN建设项目中的土壤分中心基建项目、计算机信息系统和网络建设、排水采集器设计、人员培训和土壤标样的研制任务,并派出四名人员参加世行资助的国外培训。帮助土壤所的三个野外台站(封丘、鹰潭、常熟)完成计算机设备和通信网络的安装调试,建立Web网站和台站数据库系统。

1998年CERN进入试运行阶段。根据CERN领导小组的要求,土壤分中心2000年正式行使分中心的职责:制定和维护监测指标;收集生态站1998年以来土壤监测数据并进行质量控制;建立以标准样品为主的统一质量控制平台,保证数据的可比性;建立台站实验室分析能力的考核对比制度,以提高分析测试的准确度和精密度;制定土壤监测数据元数据规范和数据规范,以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和规范性。此外,在《土壤理化分析与剖面描述》基础上,针对长期监测存在的具体问题,编写《陆地生态系统土壤观测规范》,加强了长期监测场地的设置方法和规范、样品采集、前处理和长期保存方法、质量控制方法和数据管理等方面内容,并在分析方法中增添了新型仪器操作分析方法。土壤监测人员培训已形成制度。

回顾土壤分中心筹备、建设和运行近二十年来的实践,证明CERN总体设计中对专业分中心层次的结构和功能设计是十分正确和必要的。土壤分中心依托土壤所完成了土壤监测数据的收集和质量控制,开展了一系列的数据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工作:包括指标修订、规范编写、人员培训、建立以标准样品为主的质量控制平台和土壤质量动态监测数据库的建设,实现了CERN网络老一辈科学家最初设计的目标。今后将整编土壤专题数据集,提供给CERN各个层次开展大中尺度的综合分析研究。